<acronym id="xanfe"></acronym>
<pre id="xanfe"></pre>

          <output id="xanfe"></output>

          車載操作系統為何體驗遠不如手機系統

          2016-10-20 11:16:00 來源: 新浪汽車 作者:

            車載操作系統為何體驗遠不如手機系統

            用過車載操作系統的朋友們基本都有著一個共同的認識,那就是車載操作系統體驗遠遠不及手機操作系統。手機操作系統的順暢度和操作邏輯往往都比大部分的車載操作系統好上不少,首先是UI的設計,大部分車企的車載操作系統UI設計都像是十年前的手機圖標,老氣而復雜。其次是操作邏輯混論一個常用的功能在手機和在車上操作起來完全是兩回事,車載的系統負責而混亂,很難摸清楚其邏輯性。

            那么為什么實力強大的車企卻搞不好一個簡單的車載操作系統呢?

            車載操作系統為何體驗遠不如手機系統

            ★車企對操作系統不重視,沒有投入研發精力和經費

            對于一個車企來說,立命之本是車而不是車載系統,但是對于手機企業來說,系統則是手機的靈魂。二者對這部分的投入也就不言而喻了,車載操作系統對于車企來說不過是整個車的一小部分,那么這一小部分當然是交給一小部分人研發,與手機企業的投入相比差距巨大,這就直接導致了兩者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有著巨大的差距。

            筆者曾與某豪華品牌的車載系統進行過激烈的戰斗,僅僅是為在導航中輸入一個終點名稱,但是奈何始終找不到怎么選擇字符。另外撥打奔馳的人工遠程服務業未果。最終筆者默默拿出手機用某地圖輸入了終點并選擇導航至此地,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想想也是尷尬。

            車載操作系統為何體驗遠不如手機系統

            ★術業有專攻,車企實力不足

            所謂術業有專攻。一個車企就算投入的再多,沒有更好的工程師來架構,沒有更好的設計師來設計UI,花再多的錢設計出來的東西,也有可能是個四不像。反觀手機,他們有著最好的工程師和設計師,據2014年的數據,小米UI設計團隊都有近400人,一年在UI上支付的薪資達到了近5000萬,這是一個汽車廠家沒法跟手機廠家比的。沒有這方面的技術儲備,車企也就無法拿出與手機系統媲美的車載系統了。

            車載操作系統為何體驗遠不如手機系統

            ★硬件的牽制

            普通的智能手機使用時間大約只有一到兩年,隨著近手機迅速的更新換代的加速,如今的智能手機換代速度基本上不到一年一代。不同的是,大多數汽車內部的零件都要與整個汽車的使用壽命相當,而這個數字根據廠商的平均測算來看,至少需要十年甚至更遠,硬件的牽制讓系統沒法能用到最高大上那一代。

            也就是說,為了應付環境對車的巨大要求,這對能夠搭載的車載系統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對于汽車的硬件環境來說還有個相當復雜的問題,就是針對汽車開發硬件的成本是相當高昂的,因此任何新系統搭載到汽車上都需要更長的時間。

            車載操作系統為何體驗遠不如手機系統

            ★安全因素的限制

            眾所周知,行車安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車載信息娛樂的過度發展有可能會導致駕駛者的分心,于這些系統的使用,政府需要建立專門的規則和法律規范駕駛者行為,而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則遠遠沒有這些煩惱。也就是說,操作系統的規劃必須考慮到安全駕駛,這樣也就沒有更多的考慮到其便利性。

            舉個例子,在很多車上部分功能都在菜單下很深的地方,這里的部分原因就是考慮到安全駕駛,不能讓司機在行車中操作這些功能,而部分諸如調節音量等功能都做成實體按鍵或旋鈕就是因為要最大程度提高簡易操作度來保證安全。

            車載操作系統為何體驗遠不如手機系統

            如今的車載系統為了融合手機操作系統開始搭載手機廠商研發的互聯系統,諸如蘋果Car Play和百度Car life等手機互聯系統已經逐漸成為了主流,其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將手機上的功能以及其優勢直接映射到車上,成為其車載操作系統的一部分。這也將成為未來的趨勢。

            當我們把流暢易用的手機系統用慣之后,對這些渣汽車系統確實有點難以接受,但是我們也要知道手機系統和車載系統的一些固有的差異,車載系統確實不如手機系統優秀,但是手機互聯等功能的出現也許將改變部分現實。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李靜

          相關新聞
          推薦閱讀
          欧美日韩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