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王君彩
責任編輯:盧志強
作者:惠民縣稅務局 李鐘毅
我1982年參加稅務工作,作為一個有著36年黨齡的基層老稅務人員,與大家一起來分享我從稅40年的美好歲月。
從1984年穿上那身藍色的稅服,我與稅收便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利改稅到費改稅,從騎著自行車穿街過村一戶一戶收稅到計算機網上申報,從稅務網絡流程再造到現在推出的“一次不用跑”,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稅收工作,正在走向高科技、嚴管理、服務于人民的偉大時代。
輕輕跨過歲月的門楣,駐足人生的扉頁,腦海中時;貞浧稹岸悺痹铝髂甑倪^往。1982年12月,我工作的第一站是惠民縣石廟稅務所。在稅務所條件很差,晚上一般是沒有電,都是用煤油泡子燈照明,早晨起來用涼水洗臉,鼻子一抹都是黑的,用涼水洗頭洗臉就是那個時候養成的習慣至今。辦公室也是宿舍,一張單人床,一張三抽桌,一個算盤,一支圓珠筆,一個手提包,一個夾著稅票的夾子,還有配備一輛千里馬的大軸自行車,一件大衣,一個手電筒,這就是我的全部家當。五天一趕集,早晨我們就來到了集上,當時收的是產品稅、屠宰稅,還有一些小商販手續不全的零散稅源。趕集收稅,手工開票,提著稅票趕回所里將所收稅款用算盤清點好,交到稅務所會計手里,稅票稅款及時上繳會計,鎖到保險柜里,一天的集市任務就算完成了!平時的工作就是騎著自行車穿梭在鄉間小路到各村的經銷處收稅,一天下來往返幾十里雖然累點,但我們感到特別的充實而又快樂!
歲月的年輪如火如荼,留在記憶長河中最深刻最難忘的總有那么幾件事:
記憶最深的是1982年12月22日,冬至,農歷十一月初八。每逢農歷的三、八,是石廟大集的日子,我們石廟所的稅務人員都會出去趕集收稅。那時候我們就三個人,人少市面大,一個人負責幾條街,逐個攤位查驗征收。這一天我早早起床,帶著激動的心情來到大集上,開始了我的稅收生涯。當我走到賣肉的攤位前,對他們說要繳2元的屠宰稅時,有一個賣肉的看我年輕,便拿著割肉的尖刀在肉上晃動著說:“自己殺的豬還要交稅?”我當時還真的有些膽怯,心里發慌,“屠宰稅”的“屠”字都不知道怎么寫了。但我還是慢慢鎮定一會,向他講解稅收政策,終于完成了第一次收稅開票工作,我開的第一張完稅證就是屠宰稅2元。
1983年時,進入臘月要到各鞭炮戶去蓋驗訖章,收產品稅,即季節性征收的鞭炮稅。當時的石廟鎮是鞭炮基地,有的村到農閑時,村民都在搟鞭炮(這是個危險行業,現在已禁止個人制作了)。去龐家村收鞭炮稅,一去就是一天,一戶要兩、三個小時,先分大小頭數清點數量,計算稅額,每包加蓋驗訖章。為了趕時間晚上也需要工作,當時農村晚上是沒有電的,都用自制的嘎石燈照明。有一戶到最后加蓋驗訖章的時候,把包好的鞭炮豎著平鋪在炕上蓋,為了照的亮,就把嘎石燈舉得高一點,不小心點燃了房頂上的棉花,我見狀毫不猶豫地一把就把著火的棉花抓下來丟到屋子外面去了,防止一場很大的災難,我也有幸還能工作到現在四十年。從此以后,我都是叫他們都到大場院里去,每家每戶擺放好集中打鞭炮稅(那個時候每年都有鞭炮爆炸的事故發生)。
記憶中季節性的突擊工作總是步履艱辛。1984年秋,全縣農村稅收大清理,我和縣工作組以及派出所到石廟前張村清理,當時的稅收環境是很不好的,都是對抗性的稅收工作環境,需要稅收“強制性”才能完成工作。那時清理的主要是牲畜交易稅,拖拉機運輸業還有其他的手工業。石廟有柳編業等零散稅收,工作組到了村里有一個村民就拿著趕大車的鞭子抽工作組的人員,阻止我們工作,工作組講解稅收政策還是不聽,最后動用派出所強行控制其人強制繳上稅款及罰金,這個村的清理工作才得到順利完成。
日常稅收工作也是艱辛的,所管轄的片區每月都要跑一遍上門征稅,正常上班時間都是找不到人的,都是在村民吃飯的時間才能找到經銷處的家里的人。我是新人,對經銷處家里的人不熟悉,在御史村的一處經銷處我跑了好多遍,經銷處的家里人看到我去了就關上門在家門口曬太陽,我去問,他們就說不知道他們家的人去哪里了,跑了幾趟都是那個人在門口這樣說。我就等到天黑干活的都回來,找到他們家里,他們就沒有什么說的了,乖乖交上了6元稅款;氐剿镆咽谴蟀胍沽。
我從19歲那年踏入稅務這扇神圣的大門,稅務這一光榮的職業,便已成為我人生道路上永不言棄的追求。經過自己的努力終于在1985年3月22日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從此與黨的信仰緊緊連在了一起,同年7月我通過了成人高考被山東大學錄取,脫產學習兩年實現了我大學夢,1987年7月畢業到城關稅務所工作,稅務一干就是40年!
在城關稅務所工作時更是忙碌,起早貪黑的奔走在稅務一線。城關稅務所是大所,一人一個片區管理,我所管的片區是300戶左右。每到征期都是從早晨忙到晚,那時是手工開票,一戶一票,邊開票,邊收款,絲毫不能分神,還要防止收到假錢,當天收到當天交款,25份一本的稅票,珠算累加稅款數目,與當天收的錢點對,不差分毫上交會計。過了征期就是到所管片區每戶摸底調查稅源的變化情況。
我記得為了給一個賣炸油條的增長稅款,那個業戶不同意:“我就賣一個早晨的油條就給我長那么多(其實就是增長3元)?”當時我是看到他的生意好應該長些,他不認可。我也沒有說什么,第二天凌晨3點半他剛開門我就去了店里,一直到他把和的面賣完,已是上午10點多了。我把他放錢的盒子拿過來幫他數錢記下錢數,一蹲就是三天,我把三天的收入給他計算稅款,他口服心服地接受了我的增長額度,這次長了8元。他說:“還不如早就同意,以后怎么長我都同意!
1994年,稅收征管體制進一步深化,國家實施“分稅制”,我也被分配到國稅部門工作。1997年1月國稅撤所成立分局這一年,我們局在建設銀行建立了辦稅服務廳,從此“上門收稅”逐漸被“上門納稅”所取代。建立之初的“服務廳”由一個個和銀行一樣的窗口組成,每個窗口負責辦理一類業務,這就是最初的辦稅“窗口”。分類窗口的設置有效彌補了“上門收稅”無法全面解決納稅人涉稅需求的短板,也提高了我們稅務部門的工作效率。20世紀90年代后期,計算機開始普及。我們局也培養了第一批計算機操作人員,我和不少同事也是從那時開始接觸計算機的。同時,由國家稅務總局統一部署的防偽稅控系統建設也緊鑼密鼓地展開。計算機和網絡設備的運用,讓稅收征管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1998年5月我進入大廳負責稅收專用繳款書的開具以及外資企業和內資出口企業的管理服務工作,專用繳款書由手工轉為微機開票。這一年惠民縣開創了三個零的突破,一是外資企業惠民縣孫武制衣有限公司實現首筆出口退稅申報并退稅十余萬元,二是內資企業惠民縣第二棉紡廠完成首筆出口退稅申報并退稅6萬余元,三是惠民縣工藝制品廠年底完成首筆超稅負返還40余萬元,緩解了多年沒有解決的資金壓力。在我的指導下,惠民縣工藝制品廠從代理出口走向了自營出口。那一年共辦理自營出口業務的企業有5家,從此惠民的出口企業逐漸增加,出口退稅逐漸步入正軌。
2002年1月,全國統一的稅收征管信息系統CTAIS在部分省市成功上線并運行,它的上線,標志著在稅收征管領域,信息化逐步替代了傳統手工模式。記得當時上線真正是全省稅務整齊劃一,人員、微機統一集中在會議室,全省同一時間開始同一時間段完成,一起入錄一個模塊。不分白天黑夜不離開會議室,半個月就完成了上線任務。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納稅人選擇網絡信息化手段進行財務管理,我們稅務部門也順應新形勢,逐步推出了網上申報和電子繳稅。我至今仍記得網上申報軟件剛剛推出的時候,大家欣喜的樣子。盡管細節方面不夠完善,但納稅人足不出戶、鼠標一點即可完成申報繳稅,“上門納稅”開始向“網上辦稅”轉變。
2014年10月,我從業務轉到行政科室,接觸到稅收宣傳;钴S在鏡頭前,我曾是講稅法的主力軍。轉戰新戰場后,我成為宣傳的新兵。幾部相機,記錄了我和稅宣的故事;每張照片,都是一段美好的回憶。
印象最深的是,當年稅收宣傳搭上了信息化的第一班列車,我們開通了一個短信服務平臺,向廣大納稅人免費發送短信,宣傳新的稅收政策和涉稅注意事項。在第一條提醒短信發送成功后,我拍下了這個歷史的瞬間。此照片新聞上《中國稅務報》一版。
近年來,稅收宣傳越來越注重服務助發展,宣傳方式也在春風的吹拂下遍地開花。從豐富的圖文到精彩的視頻,從電視報紙到微信抖音,宣傳越來越方便,方式越來越多樣。我仍喜歡以拍攝的方式記錄每次稅務瞬間,平日里一部單反記錄大小稅事,一個鏡頭弘揚滿滿正能量。記得營改增我拍攝的“推遲的婚禮”“發票的旅行”“老李與小李”等時代大圖在省局網站一個月必有一篇?偩治⑿牌脚_多次采用。
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身為社區“星火義工”的我,不但第一時間報名參加志愿者,積極投身到疫情防控第一線,更是用手中的相機拍遍感人瞬間。在快門下,“黨旗紅”“醫護白”“警務藍”“國防綠”,傳遞著感動、信念和“爆棚”的安全感。
同事們常戲稱,李鐘毅是“出席”疫情防控重要場合最多的人,也是局里最忙、最累的人,拎包提架,常常一走就是一天,亮一盞燈,選片調片,每每一坐就是一晚。疫情期間,我親手“捕捉”6000多個鏡頭,氣象萬千、包羅大眾,卻唯獨少我一人。已是花甲之年,本可持一部單反,寄情于山水之間,“偷”一片光陰,安享于含飴弄孫,但我卻將全身氣力都用在了弘揚戰“疫”的正能量,背后支撐的,又豈是對攝影的偏執那么簡單?我給大家的答案是:“面對疫情,我做不了太多,只能以藝戰‘疫’,用鏡頭定格‘小城大愛’,留住人間善美!
如今,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稅務部門也將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引入各項工作,相繼推出了電子檔案、電子稅務局、稅收大數據平臺等應用系統,辦稅服務也進入了“互聯網+稅務”的全新時期。作為一名老稅務人,我親身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巨變,見證了中國稅收的巨變,也見證了幾代稅務人在平凡“稅”月中“為國聚財、為民收稅”的忠誠堅守。我為我們國家的日益強盛而驕傲,更為自己是一名“稅官”而自豪!
在40年的稅收生涯中,我經歷了1984年財稅分設,1994年國地稅機構分設、稅制改革,2018年7月又見證了國地稅兩家合二為一的歷史性時刻,這些都將成為我永遠珍藏的美好回憶。無論歷史的長河怎樣流淌,我都將堅持初心不改,為實現最靚麗的“稅務夢”繼續前行。
初審編輯:王君彩
責任編輯:盧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