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見證濱州城市百年——走近鄒平董氏祠堂
2015-10-14 15:33:00 來源:《印象濱州》雜志 我要評論
[提要]祠堂又稱宗祠,祠室,家廟,是漢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也是漢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征與標志。家族祠堂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圣殿,是中國自古以來奉行的宗族式聚居結構的體現。同樣的姓氏血統是共同祖先的證明,也是進入同一座宗祠的唯一資格。
祠堂又稱宗祠,祠室,家廟,是漢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也是漢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征與標志。家族祠堂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圣殿,是中國自古以來奉行的宗族式聚居結構的體現。同樣的姓氏血統是共同祖先的證明,也是進入同一座宗祠的唯一資格。
董氏祠,一聽便知,這里是董氏家族祭祀之地,傳承之所。威嚴莊重烘托下的錦綢匾額,蒼松翠柏掩映著的紅瓦青墻,歷經百年,默然,佇立,守護。
1.董氏祠堂位于鄒平縣青陽鎮西董村,在這個百年的祠堂前,我們不自覺的就會放輕腳步、壓低嗓音,撲面而來的是傳承有序的家族歷史和文化,偌大的“董氏祠堂”匾額昭示著她與眾不同的崇高地位,緊鎖的大門,表露著他的神圣威嚴。
2. 原祠堂因年久失修屋面塌陷,2005年該村董氏家族集資對祠堂進行了修繕。祠堂占地約為325平方米,現存房屋三間,正中為大殿,兩側各一偏房,大殿面闊9.6米,進深6.6米。祠堂內有民國始建紀事碑一通。
3.祠堂院內生機勃勃的蒼松翠柏越過高高的圍墻,給嚴肅厚重、古色古香的建筑點綴上了些新的生機。松枝傲骨崢嶸,柏樹莊重肅穆,且四季常青,歷嚴冬而不衰,是堅貞的象征,宛如一個家族的歷久彌新。
4. 家族祠堂,為舊時宗族制度的產物,在大小城鎮,凡大家族都設祠堂,以供奉祖先和進行議事,是一個家族最重要的象征。根據相關記載,我國的民間祠堂多建于明嘉靖皇帝“許民間皆聯宗立廟”詔書之后,在此之前,修建祠堂有著等級的限制,民間是不能立祠的。嘉靖后,宗祠則正式與家譜一起成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
5.在這里,董氏族人不再是作為個體的存在,而是成為一個以同姓血親關系的延續為紐帶的整體。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推動著家族的發展和傳承。祠堂在,傳承在,精神在。董氏祠堂帶給我們的不單單是視覺與心靈的震撼,更有對現代家庭乃至家族關系的深入思考。
下期我們將一同走近陽信凌霄閣,在云霄之上細數唐代建筑的遺風逸塵,敬請您的期待和關注!
責任編輯:呂芳緣
新聞熱線:0543—3077555 新聞郵箱:bzdzw@163.com 濱州大眾網友qq群:194643818 拍客群:134474533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